榮民與眷村文史保存的回顧與展望
民國卅八年,政府遷臺,海峽兩岸歷經戰亂分隔、軍事對峙,以迄於今。期間,國軍、榮民對國家社會貢獻良多,特有的眷村文化也在社會各角落產生影響。近二十年來,隨著國軍老舊眷村改建,眷村文化的保存成為顯學,各縣市政府均投入心力,年年舉辦眷村文化節,進而衍生眷村與外省人及榮民之間關係的探討。
眷村作為民國卅八年遷臺的象徵非常鮮明,但「眷村文化」一詞,各界仍多有探討。至於「眷村文學」,已廣為文學界接受,例如民國一○二年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臺灣文學史長編,其中第廿九集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楊佳嫻副教授編著的《方舟上的日子——臺灣眷村文學》。「老兵文學」亦為學界關注探討,可視為榮民的文學代表;這些大時代的故事,除了經由作家採訪、報導、書寫、記錄成為文學作品,也有素人經由專家指導,寫成文章與拍攝紀錄片。
民國九十四年外省臺灣人協會受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,與永和社區大學合辦蒲公英寫作坊;也與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合辦「榮光眷影——紀錄片研習班」,完成「遇合——外省族群四部曲紀錄片系列」。除了眷村文學、老兵文學、眷村保存等學術出版、文史調查、影像記錄與影視創作之外,民國八十五年起,從臺南市與新竹市開展眷村文化活動與籌辦眷村文化節。
眷村文化與軍中文藝孕育的場域,如眷村與一些詩社,多已消失湮滅。民國八十八年臺灣第一起眷村實體空間環境保存案例發聲,民間發起的四四南村保存行動,迅速得到臺北市政府重視,提出保存計畫。民國九十一年有新竹市眷村博物館、九十三年有龜山眷村故事館等創設;民國九十四年起,全國各地眷村工作團隊開始串連推動國軍眷村保存工作,如筆者即與空軍三重一村自治會出版《空軍三重一村回憶錄》,歷經十餘年及多方努力,今日臺灣的眷村文化保存已有豐富成果。
眷村文史經由民間發起的眷村保存行動持續累積,縣市政府也持續投入資源人力,民國一○七年,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,至一一○年五月,有二百八十二萬一千五百九十四筆素材;以眷村關鍵字搜尋,計五千九百一十二筆;以榮民關鍵字搜尋,計五千四百七十九筆;其中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的眷村學計畫即有一千七百筆匯入。而榮民的國家文化記憶庫,經由榮民榮眷基金會與文化部自民國一○九年啟動合作,持續蒐錄珍貴的榮民口述訪談影音紀錄,相信記錄成果必然相當豐碩。
回顧民國九十六年輔導會建置的榮民文化網,至今持續徵集榮民故事、影像、照片、文物與眷村簡介。民國一○五年,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發起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畫,迄今訪問記錄近千位見證人物,保存傳承海峽兩岸文化歷史記憶。目前榮民與眷村文史保存,廣獲政府機關與民間重視,如何再彙整、流通與運用,成為需要各界集思廣益,共同攜手促成的文化美事。
【作者速寫】董俊仁,空軍三重一村保存行動共同發起人,目前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擔任文化資產科科長,投入眷村文化保存工作多年。
(點閱次數:1262)